脂漏性皮膚炎是什麼|原因、症狀、能斷根嗎?專家一篇全解析!

脂漏性皮膚炎是一種常見卻常被忽略的皮膚問題,常出現在頭皮、臉部、胸口等油脂分泌旺盛的區域。你是否也有紅、癢、脫屑的困擾?為什麼擦藥好一陣子後又復發?不管換什麼脂漏性皮膚炎洗髮精也都沒用?Dr.GAGA 這次將以專業頭皮管理師的角度,一次解答你對脂漏性皮膚炎的所有疑問。


脂漏性皮膚炎是什麼?

脂漏性皮膚炎(Seborrheic Dermatitis)是一種與皮脂分泌及皮膚屏障異常相關的慢性發炎性皮膚病。好發於嬰兒與青春期以後的成人,尤其常在換季或壓力大時反覆發作。

  • 好發部位:頭皮、鼻翼、眉間、耳後、胸前
  • 常見人群:嬰兒(表現為乳痂)、男性、免疫力較低者

 

延伸閱讀:嬰兒脂漏性皮膚炎指南|發生原因、保養照護、多久會好,專家一次全解析!

 


脂漏性皮膚炎常見症狀有哪些?

脂漏性皮膚炎的外觀表現與部位不同略有差異,常見特徵如下:

症狀

說明

頭皮屑多

出現乾性或油性頭皮屑,難以根除

紅斑

發炎使皮膚局部發紅,邊界模糊

脫屑

白色或黃色油膩屑屑常伴隨紅腫

搔癢

輕則癢、重則搔抓破皮

皮膚油光

油脂分泌過盛部位常見油亮外觀


脂漏性皮膚炎的原因是什麼?

目前醫學研究指出,脂漏性皮膚炎的成因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:

  1. 皮脂過多:油脂為皮膚上的馬拉色菌提供養分
  2. 馬拉色菌(Malassezia)失衡:過度增生會刺激皮膚產生發炎反應
  3. 皮膚屏障受損:水分流失與保護力降低導致更容易發炎
  4. 外在刺激:氣候乾冷、空氣汙染、壓力與作息不規律
  5. 免疫系統異常:免疫力低下者(如HIV患者、巴金森氏症)較常見

為什麼脂漏性皮膚炎會反覆發作?

脂漏性皮膚炎的「慢性特性」與「多重誘因」讓它容易復發。以下是常見的復發原因:

  • 未針對根本原因處理(只擦藥沒改善生活習慣)
  • 壓力與睡眠不足導致皮脂分泌與免疫力失衡
  • 錯誤保養或清潔過度破壞皮膚屏障
  • 季節變化引發皮膚乾燥或油水失衡

脂漏性皮膚炎能斷根嗎?

目前醫學上認為脂漏性皮膚炎屬於慢性且可能反覆發作的皮膚病,無法完全「根治」或「斷根」,但透過正確的生活習慣與醫療介入,大多數人可以將症狀控制在輕微甚至長期穩定的狀態。

關鍵在於「控制」與「預防復發」:

  • 規律使用合適的清潔與治療產品
  • 調整生活作息、避免壓力與過度清潔
  • 在高風險時期(如換季)提前加強保養

換句話說,脂漏性皮膚炎雖然不能「斷根」,但完全可以「活得自在」,重點是了解它、管理它,而不是與它對抗。

 


脂漏性皮膚炎如何日常保養與改善?

想要真正改善脂漏性皮膚炎,除了用藥外,也要從日常照護做起:

保養項目

建議做法

清潔

使用溫和清潔用品,每日清潔 1-2 次,不可不洗,也不可過多次。

頭皮洗護

選用含酮康唑、硒化物或焦油洗髮精,每週 2-3 次

保濕

避免乾燥,使用低刺激、無香料的保濕產品

飲食作息

少糖少油、早睡早起、適度運動

減壓放鬆

建議冥想、深呼吸或定期運動釋放壓力

 

延伸閱讀:脂漏性皮膚炎飲食|飲食禁忌、益生菌怎麼吃,讓專家告訴你什麼不能吃!

 

 


脂漏性皮膚炎如何治療?

脂漏性皮膚炎的治療目標在於「減緩發炎」、「控制脫屑」、「舒緩搔癢」及「預防復發」。建議由皮膚科醫師依照病灶嚴重程度與發作頻率,選擇下列合適的治療方式:

脂漏性皮膚炎的治療原則以抗菌消炎為主,常見治療方式包含外用藥膏、乳液、類固醇、免疫調節劑等。實際治療需依照症狀嚴重度、發作部位與個人膚質,由皮膚科醫師評估後給予個別化處方,以下是針對不同部位常見的治療方式:

👉 臉部脂漏性皮膚炎

  • 通常使用外用類固醇藥膏(如氫化可的松)+抗黴菌藥膏(如酮康唑)
  • 類固醇藥膏建議短期使用,避免造成皮膚變薄

👉 皮膚皺摺處(如鼻翼、耳後、頸部)

  • 因為皮膚較厚,可使用稍強效的類固醇藥膏+抗黴菌藥膏
  • 若反覆發作,可輔以局部免疫抑制劑(如Tacrolimus)減少依賴類固醇

👉 頭皮脂漏性皮膚炎

  • 可搭配含藥性成分的脂漏性皮膚炎洗髮精(如酮康唑、硒化物、焦油成分)使用
  • 嚴重時,醫師可能會開立抗黴菌藥水或短期口服藥物輔助治療

 

💡重要提醒:脂漏性皮膚炎治療應由皮膚科醫師評估與開立處方,避免自行長期使用類固醇藥膏,以免造成副作用。

 


 

脂漏性皮膚炎雖無法完全根治,但可透過正確保養與早期介入大幅減少復發與不適。若你有類似症狀,建議盡快諮詢皮膚科醫師,獲得最合適的診斷與治療建議。如果你對於脂漏性皮膚炎還有疑問,可以來諮詢 Dr.GAGA!

 

延伸閱讀:脂漏性皮膚炎洗髮精怎麼挑?7 大原則買對洗髮精,舒緩頭皮壓力!

 

 


 

本部落格不提供診斷、治療或醫療建議。本部落格上提供的內容僅供參考。如有任何醫療或健康相關的診斷或治療上的問題,請諮詢醫師或其他專業醫護人士。本部落格所提供的資訊不能替代任何由專業醫護人士提供的建議。本部落格上關於任何產品的任何主張都沒有被證明能診斷、治療、治癒或防治任何疾病。

 


參考資料:

已加入購物車
已更新購物車
網路異常,請重新整理